
從震顫到面具臉!不可忽視的柏金遜病警報
【健康專訊】隨著人口老化,柏金遜症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神經退化疾病之一。數據顯示,全球患者超過850萬人,且過去25年患病率增加一倍,60至70歲長者更是高風險族群,但約10%患者在40歲前發病,年輕化趨勢值得關注 [6] [9]。
一、腦內警報:症狀從動作到身心全面侵襲
柏金遜症主要因腦部「黑質」區域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影響肌肉控制能力。其症狀分為兩大類:
運動功能異常(四大核心表現)
- 靜止震顫:手腳在放鬆時不自主抖動,活動時減輕
- 肌肉僵硬:肢體緊繃如齒輪轉動,轉身、起床動作困難
- 動作遲緩:步距縮小、書寫字體變小、面部表情減少(面具臉)
- 平衡障礙:走路拖曳碎步、易跌倒,晚期需輪椅代步[7][8][12]
非運動症狀(早於動作異常出現)
二、治療策略:從藥物到科技介入
藥物治療為第一線
- 左旋多巴(Levodopa):補充多巴胺,改善動作能力,但需空腹服用避免高蛋白飲食影響藥效
- 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激活多巴胺受體,年輕患者首選
- 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延長多巴胺作用時間
需注意藥物可能引發幻覺、衝動控制障礙等副作用[7][8][10]
手術治療新發展
當藥物產生「開關現象」(藥效波動大)時,可考慮深部腦刺激術(DBS):
非藥物輔助治療
三、防治新方向:AI篩檢與精準醫療
2025年世界柏金遜病日以「人工智能助力管理」為主題,凸顯科技突破:
- 早期篩檢:AI分析語音變化、步態影像與臉部微表情(如眨眼頻率),提早預警
- 藥物開發:中國科學家運用AI篩選出新型標靶藥物貝森替尼(Bemcentinib),可阻斷致病蛋白傳播鏈[9][11]
- 遠程管理:智能手錶監測震顫頻率,結合視像門診優化用藥[8][9]
四、社區支持關鍵:早發現提升生活品質
「黃金治療期」把握
發病初期3-5年為藥物「蜜月期」,此時介入可維持八成日常功能。澳門衛生局推動「神經科外展服務」,為行動不便者提供到院評估[8]。
跨專業照護網絡
香港透過職業治療師設計居家訓練,結合言語治療改善吞嚥;患者支援組織如「香港柏金遜症會」設立年輕病友小組,降低孤立感[3][12]。
案例啟示:一名24歲患者初期被誤診為精神疾病,歷經9個月才確診。經藥物與DBS手術後重返職場,凸顯及早辨識非運動症狀的重要性[12]。
結語
柏金遜症雖屬退化性疾病,但透過「藥物-手術-復健」三軌並進,患者仍可維持生活自主性。隨著基因治療(如AAV載體注射)與iPS細胞移植研究推進,未來十年可望開啟神經修復新階段[9][11]。民眾若出現嗅覺減退、手部靜止震顫或不明原因便秘,建議盡早至神經科篩檢。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療意見。如有疑問,請向相關醫療人員諮詢。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