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下一紙指示,非為放棄生命,而是對生命尊嚴的堅守。」
香港65歲以上人口比例預計2039年將達33%。面對高齡化社會,醫院管理局已在2019年發布《預設照顧計劃指南》,協助嚴重疾病患者(尤其是長者)在喪失決策能力前,與醫護、家人預先規劃未來醫療選擇。此計畫不僅尊重個人意願,更避免家屬在危急時刻陷入決策困境,是「平安三寶」(預設醫療指示、持久授權書、遺囑)中保障醫療自主的核心環節。
什麼是預設照顧計畫?
預設照顧計畫是一種溝通過程,讓病人在仍有行為能力的情況下,與醫護人員和家人討論並記錄他們對未來醫療和個人照顧的意願。這些討論包括治療選擇的好處、風險和負擔,以及病人的價值觀和意圖。最終形成的預設照顧計畫表格可以作為醫療決策的重要參考,但不具法律約束力。
為什麼長者需要考慮預設照顧計畫?
- 確保意願得到尊重: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長者可能會面臨認知障礙或其他健康問題,導致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醫療意願。通過預設照顧計畫,長者可以在心智清晰的時候,提前表達自己對治療和照顧的期望,確保這些意願在關鍵時刻得到尊重。
- 減少家屬的壓力: 在病人無法表達意願的情況下,家屬往往會感到困惑和壓力,不知道該如何做出最佳的醫療決定。有了預設照顧計畫,家屬可以依據病人的明確指示進行決策,從而減輕心理負擔。
- 促進家庭溝通: 製定預設照顧計畫需要病人與家人、醫護人員進行深入的討論,這有助於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溼潤和理解,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支持。
- 提升醫療質量: 醫護人員可以根據病人的預設照顧計畫,制定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確保醫療措施符合病人的價值觀和意願,從而提升整體醫療質量。
如何進行預設照顧計畫?
- 主動提出討論: 雖然通常由醫護人員提出預設照顧計畫的討論,但長者或其家人也可以主動要求進行這樣的討論。特別是在診斷出生存受限疾病或出現早期認知障礙時,這種討論尤為重要。
- 參與倫理框架下的討論: 在進行預設照顧計畫前,醫護人員應了解相關的倫理架構,評估病人的臨床狀況及預後,並鼓勵病人家屬參與討論。這樣可以確保討論過程既專業又充滿人文關懷。
- 記錄溝通過程: 預設照顧計畫的核心是記錄溝通過程、病人的意願和價值觀,以及對醫療和個人照顧的意圖。這些信息將被記錄在標準的預設照顧計畫表格中,以便在需要時參考。
- 定期檢討和更新: 預設照顧計畫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隨著病人狀況或意願的改變,可能需要進行檢討和更新。這樣可以確保計劃始終反映病人最新的意願和需求。
預設照顧計畫的範圍與結果說明
預設照顧計畫的討論範圍涵蓋了治療和個人方面的意向,例如拒絕具體治療決定和臨終前希望完成的事情等。這些討論結果應詳細記錄在標準預設照顧計畫表格中,以促進連貫的治療並尊重病人的意願。
表格分為三類情況:
- 精神上有行為能力的成年人
- 精神上無行為能力的成年人
- 未成年病人
每種情況都有相應的填寫要求,確保病人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預設照顧計畫表格的設計與填寫要點
標準預設照顧計畫表格的設計原則強調個性化和靈活性。表格應包含以下內容:
- 價值觀、信念和意願
- 有關限制維持生命治療的整體意圖
- 個人照顧的意圖
對於未成年人的預設照顧計劃表格,應由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簽署。此外,針對特定臨床狀況相似的病人,個別專科可以根據需要設計特別的表格,並遵循相關的審批程序。
總結
預設照顧計畫是一項重要的醫療工具,能夠幫助長者在失去行為能力之前,提前表達自己對未來醫療和個人照顧的意願。這一計劃不僅確保病人的意願得到尊重,還能減輕家屬的壓力,促進家庭溝通,並提升醫療質量。醫管局提供了詳盡的操作流程和表格樣板,幫助長者和家屬更好地理解和實施這一計劃。
我們鼓勵每一位長者及其家屬積極參與預設照顧計畫的討論,確保在關鍵時刻,每個人都能獲得最適合的醫療照顧,實現最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