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持鎮定並進行正確的處理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因為不小心而造成擦傷、割傷等不同的傷口。當這些意外發生時,保持鎮定並進行正確的處理非常重要。以下是詳細的傷口護理步驟和建議,幫助你在家中進行有效的傷口護理。
一、初步評估與應急處理
- 保持鎮定:
- 首先,當意外發生時,保持冷靜,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傷口。
- 評估傷口情況:
- 位置:檢查傷口的位置,是否位於關節或活動頻繁的部位。
- 嚴重性:評估傷口的深度和範圍,是否有組織損傷或異物嵌入。
- 出血情況:觀察出血量,輕微的擦傷可能只需簡單清潔,而較深的割傷則需要更嚴謹的處理。
- 直接壓法止血:
- 對於沒有異物的出血傷口,可以採用直接壓法。即在傷口上直接施加壓力,維持約5至15分鐘,以制止傷口繼續出血。
- 如果止血無效,或者有異物藏在傷口深處,不要試圖取出異物,以免引致大量出血,應該立即到急症室求醫。
- 特殊情況處理:
- 如果傷口很骯髒,特別是染有泥濘或鐵鏽等汙物,應該盡快求醫,評估是否需要接受破傷風疫苗注射。
二、居家環境下的傷口清洗
材料準備
- 生理鹽水:一般沒有細菌感染的傷口,用生理鹽水清洗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劑。
- 清洗包:包括鉗子、棉花球、紗布、口罩、手套等。
- 垃圾袋:用來放置用過的物品,避免污染。
- 繃帶和膠布:用來固定敷料。
清洗步驟
- 安排舒適環境:
- 確保桌面清潔,可以用洗潔精和清水抹乾淨,必要時可用75%酒精消毒。
- 確保有充足的光線,方便操作。
- 戴上口罩:
- 在開始處理傷口前,務必戴上口罩,以防飛沫污染傷口。
- 徹底清潔雙手:
- 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手,確保雙手清潔無菌。
- 開啟清洗包並排好工具:
- 打開傷口清洗包,將鉗子、棉花球、紗布等工具排好,方便取用。
- 處理舊敷料:
- 如果傷口上有舊敷料,先用鉗子將其除去。如果敷料與傷口黏連,先將外層敷料除去,再用生理鹽水將內層敷料浸濕後慢慢揭去。
- 清洗傷口:
- 使用鉗子夾起沾有適量生理鹽水的棉花球,由內而外輕輕擦拭傷口。每粒棉花球只使用一次,重複此步驟直至傷口完全清潔。
- 使用紗布輕輕印乾傷口,避免摩擦。
- 蓋上新敷料:
- 蓋上新的無菌敷料,並用膠布或繃帶適當固定,確保敷料不會移動。
- 處理廢棄物:
- 將所有用過的物品放入垃圾袋內紮緊,未用完的生理鹽水應丟棄,不可留待下次使用。
三、注意事項
- 避免觸碰傷口:
- 在整個過程中,切勿用手直接觸碰傷口或無菌敷料,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 感染跡象:
- 如果傷口出現以下感染跡象,應立即就醫:
- 水狀滲出物
- 紅腫、發熱
- 傷口腐爛或有異味
- 出血或含有膿液
- 傷口長期未能癒合
- 如果傷口出現以下感染跡象,應立即就醫:
- 專業醫療建議:
- 受感染的傷口應該先經醫護人員檢查,按其指示處理,不要自行購買消毒劑處理傷口。
四、長者及行動不便者的護理
- 護老者陪同:
- 如果是照顧長者,護老者可以根據醫生的指示,陪同長者到就近的診所進行專業的傷口護理。
- 申請社康護理服務:
- 體弱或行動不便的長者可以申請社區健康護理服務,詳情可以在覆診時向醫生查詢。
正確的傷口護理不僅能促進傷口愈合,還能有效預防感染。希望這份居家安全的傷口護理指南能幫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小傷口,減少不必要的風險。如果有任何疑問或不確定的情況,請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